废文网 - 耽美小说 - 焚香祭酒在线阅读 - 分卷阅读20

分卷阅读20

    ”;二是“你们这些凡夫俗子,叽叽喳喳的在说什么呢”。

不得不说,文言文博大精深,一个字可以掰成好几种意思,再加上主谓语的省略,闹出歧义那是分分钟的事。

崔颂认为祢衡应该是第一种意思。

毕竟以他的观察,祢衡狂虽狂,性子却有些孤,看不顺眼了或许会嘲你几句,但要说是主动凑过来只为了地图炮一下,他大概还没这么闲。

历史上对祢衡的评价是“恃才傲逸,臧否过差,见不如己者不与语,人皆以是憎之。”

也就是说,祢衡不但性子高傲,对他人的评价不尽不实,还很不屑和别人说话。

只要是比不上他的,他连理都懒得理,更不用说特地找别人茬了。

现在祢衡特地走过来,嘲了他们一句……崔颂怎么看怎么觉得他这是想和自己组队的意思?

这些庸俗的人有什么好聊的,你和我聊啊。

……

崔颂脑补了一下潜台词,顿时觉得自己的胳膊凉飕飕的。

要是祢衡真是第一种意思,那仇恨可就拉大了。而他作为少有的能被祢衡当做“普通人”(不过尔尔),而不是“庸夫俗子”的士子,甚至还让祢衡“勉强”折节下交,纡尊降贵地过来攀谈……这妥妥的是仇恨连锁的节奏啊。

“那个讨厌至极还看不起我的混帐竟然对此人另眼相看?很好,两个都拉黑了。”

崔颂在心里补全了一场戏,只觉得祢衡抛出的这个“橄榄枝”是个带荆棘刺儿的,接了刺手,不接么保不准直接被当场抽死。

崔颂惆怅了半天,只得折中道:“三人行,则必有我师。颂虽驽钝,亦有搦朽之心,让君见笑。”——大家在一起可以互相学习,我虽然愚笨平庸,却也有励志上进的想法,让你见笑了。

崔颂直接把祢衡那句话的主语默认成了自己,生生扛下这“庸夫俗子”之名。

这也是祢衡那句话的第三种理解——庸夫俗子仅仅指代崔颂,而非其他人。然而这种解释比较牵强,毕竟谁都知道祢衡是什么样的人,目中无人到怎样的程度。

明眼人都看得出来,崔颂认下这名,乃是为诸多士子解围,故意曲解祢衡之意。

而他的那句“三人行,则必有我师”,更是让憋屈的不行的无名士子宛若喝了一口热汤,发自体内的热乎。

孔子都说了“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”,名士怎么了?名士也有不知道的事啊,说不定刚好被我们指导了呢?我们虽然没什么名气,但也不至于不配与名士交谈吧?

“崔君敦睦豁达,雅量高致,非常人所及。”

“想我原以年岁小而轻忽于他,实在愧甚。”

……

在士子们看来,崔颂的行为非常难得。因为古代士子极看重名声,自谦是一回事,可谦虚不是谦卑,某些话要是由别人出口,那就是侮辱了。

有的人为了维护名声,甚至甘愿以死明志,留取丹心照汗青。

这些士子潜意识里认定,崔颂应当和他们一样,是惜名的。刚刚说的那番话,实乃不得已而为之,是为了维护他们这些士子的名声与尊严。甚至,不惜委屈自己,生生受了祢衡的鄙薄。

不得不说这又是一个美丽的误会。

解围是真,但崔颂心中所想,完全没有这些士子所理解的那般高大上。

事实上,崔颂的观念与他们截然不同。

因为现代教育与性格使然,美名、脸皮什么的在他看来全是虚的,自黑一下又掉不了rou,别瞎拉仇恨才最实在。

说白了,他只是不想得罪人。至于什么受辱,什么委屈,半点没往这方面想。

所以当周围人连声赞叹,祢衡一脸看傻子的表情对向他的时候,他还没明白过来这是什么状况。

在人群外沿,靠近西园的地方,两名面容俊逸、气质高卓的士子抄手而立,静静听着前方传来的议论声。

二人仿佛对这一情景早有预料,脸上未见讶异与惊叹,倒是有一丝叹息之色。

这二人,崔颂都曾见过。

较为年轻的一人道:“莫见乎隐,莫显乎微。果如公达所言,崔郎赤子之心,纯善温敦……只这般仁笃,恐为他人所乘。”

另一人眉宇微紧,深以为然:“到底尚未及冠,不知世事险恶,又无长辈在旁教导。君子慎独,诚无垢,思无辱,然则小人难缠。崔郎如此,实叫人放心不下。”

他朝从父一拜,转身往湖畔的方向行去。

那一处人迹最少,地域稍偏,唯有一条曲饶的小径,可蜿蜒抵达亭榭之所在。

亭榭附近,祢衡上上下下怪异地打量了崔颂几眼,拂袖冷笑:“罢罢罢,终究不过是被腐儒教坏的木头疙瘩,衡又何必在这自讨没趣。你既喜欢,便与他们继续聊吧。”

……等等。

崔颂不由一怔。

祢衡的意思是……他原打算带自己脱离这被包围的窘境,隔绝诸多士子的纠缠?

崔颂在内心尔康手。

眼见祢衡扭头就走,崔颂眼疾手快地抓住他的衣袖。

祢衡怒而转头:“作甚?”

崔颂脸不红心不跳地道:“还未感谢祢兄弟先前的仗义执言……”

“很不必。”祢衡甩了甩袖子,没甩开,睁大眼不可思议地瞪着无耻扯着他袖子的某人,却只换来后者无辜的回视,“清河崔颂,你这是何意?”

“颂曾听家师提及祢兄弟,言辞间多有激赏。听闻祢兄弟敏于文,善作赋,颂心甚慕,今日一见,当促膝长谈,以全拳拳之心。”

——大哥,带我走啊。

崔颂眼巴巴地看着祢衡,面带微笑,内心却一点也不淡定。

至于原主的老师是否提过祢衡?这不重要,反正都是山东人,圈子就那么大,祢衡的才名就算没传到中央,在山东名士那一圈子里肯定是听过的,不怕穿帮。

祢衡再次甩了甩袖子,还是没甩开。

明明是崔颂拉着他不放,可因为汉衣的袖子太过宽广,再加上视角的因素,在外人看来,崔颂只是恳切地握住祢衡的手,而祢衡停在原地,显然是有所意动。

袖摆因而甩手而细微震动,倒像是祢衡因为被名士搭讪而心旌神摇,激动地回握住对方的手。

想到祢衡三番两次找崔颂说话,虽然言辞很不客气,却实打实地帮他解了围,一部分人恍然大悟:

原来高调出场,一脸狂妄,还打扮得这么另类,是为了引起名士的注意啊。

这套路深的,竟然还成功了?

一些拜读过崔颂大作,钦慕其文才的年轻学子看向祢衡的目光登时变得无比复杂。

祢衡:……

祢衡一点也不相信崔颂是想和他比赋论经,甚至久慕其名。

他虽然自傲自负,坚信自己的才学无人可及